文明中國
詮釋一座城的文化神韻
北京中軸線是一條縱貫城市南北、亙古通今的文化脈絡,是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古都的歷史痕跡,也是今日首都北京時代發展的有力見證。自明清以來,北京中軸線多次出現在中國畫創作之中,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文化風氣和民風民俗,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延續著城市的生命力與文化活力。
2023-09-20 [閱讀全文]
申遺成功,彰顯人茶共生的中國智慧
9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的世界遺產名錄再添一顆璀璨明珠。自此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7項。
2023-09-19 [閱讀全文]
中國人為何是"龍的傳人" 揭秘"龍"的前世今生
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商周龍神秘莫測,春秋戰國龍變化多端,秦漢龍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飄逸灑脫,唐代龍華美富麗,宋明龍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2023-09-18 [閱讀全文]
西安太平遺址:關中地區文明誕生的前夜
關中盆地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正中央,是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優勢,它成為從史前到歷史時期人類繁衍生息的寶地,同時也是輻射四方、涵養中華文脈、引領中華文明不斷前行的中心區域。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東橫貫整個關中盆地,孕育了河谷兩岸數不勝數的文化遺址。
2023-09-18 [閱讀全文]
弦歌不輟,這座書院譜寫了千年教育傳奇
書院,始于唐、興于宋,集講學與藏書于一體,是中國古代培養人才、傳承文脈的獨特教育形式。古往今來,中華大地有據可查的書院就有七八千所。然而,千年弦歌不輟并演進為現代大學的,惟有岳麓書院。
2023-09-17 [閱讀全文]
成都“交子”產生的信任機制與“官方交子”發行的歷史意義
在北宋“交子”產生以前,中國的貨幣形態經歷了從商品貨幣到金屬鑄幣的演進。與不同時期黃金、絹帛等高價值貨幣的流通相伴隨,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實施“半兩”錢制度,直至“交子”產生之前的1000余年里,日常市場交易一直流通著圓形方孔的銅錢。黃金、絹帛和銅錢鑄幣,在貨幣形態上均屬實體貨幣,其流通依托商品的實體和鑄幣的幣材價值。北宋成都產生的“交子”作為紙做的貨幣,本身卻沒有價值。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形態,本身沒有價值的“交子”是通過什么樣的機制來實現和承擔原來為實體貨幣所承擔的貨幣功能呢?它是當時信用關系發展的結果,服從市場規范,構成“貨幣的本質是信用”的重要例證,還是服從社會規范,由當地特有的信任機制催生出來?為何民間“交子”不能永續流通,原有的機制怎樣被打破,發展為官方交子?探討北宋成都民間交子產生的信任機制以及“官方交子”發行的歷史意義,有助于回答這些問題。
2023-09-15 [閱讀全文]
茶煙透窗魂生香——淺談歷史流變中的茶生活與茶家具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茶,起源于中華大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農時期。歷經歲月滌蕩,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國人的日常起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入畫,以畫釋茶,古代繪畫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藝術、美學等信息,以古代茶畫為媒,可以探尋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起居和飲茶方式的變遷,以及茶家具和相關陳設用品的演變等,從而梳理茶生活與茶家具的發展脈絡。
2023-09-14 [閱讀全文]
里耶秦簡:“復活”秦歷史
高高的青磚墻,灰色的屋瓦;石砌的門樓,深深的石板巷子;古老的商家鋪面,還有那臥在酉水邊、互相訴說著往事的青石碼頭……3月的雨季,將地處湘西腹地的里耶古鎮洗刷得純凈瑰麗。
2023-09-13 [閱讀全文]
《詩經》記錄的先秦愛情與民俗
《詩經》是我們這個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創生時期產生的精神花朵,其三百余篇歌唱所表達的內涵、風情、韻律,展現的是我們這個文化人群在創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傳統時的所思所想、追求與崇尚、對生存的理解感悟、對美惡的判斷處理……一言以蔽之,《詩經》的內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2023-09-11 [閱讀全文]